“舊房改造”、“老城活化”等,都是當下城市空間設計議題中高頻出現的關鍵詞。作為第45屆中國家博會(廣州)設計師材學工作營的嘉賓之一,謝英凱先后4次參與《夢想改造家》,對這類改造并不陌生。

但在他看來,每一次接受委托,都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即便項目都位于廣州的老城區,原生家庭與非原生家庭的背景、年長者與年輕人的需求、大家族與小家庭的體量,都在考驗著每次設計背后的邏輯生成與具體施行。

設計無小事,資深設計師如謝英凱,也曾因“夢改”帶來的巨大壓力而萌生退意。“2018年的時候,我覺得太累,就提出休息一年。一集節目中,大家看到我前后換了70套衣服,而有人質疑說我是否在作秀。實際上每天都泡在工地,70套算是少的了”,謝英凱老師在直播中回應著網上的評論。


△ 直播間截圖
節目播出的一分鐘,背后是十幾天甚至更長時間的打磨。
CIFF「設」交圈直播間特別邀請到湯物臣·肯文創意集團執行董事、設計總監謝英凱老師,以“設計治愈生活,人文視角下的城市新生”為主題,分享“夢改”項目背后的前世今生,解讀“設計對生活的治愈作用”。


△ 直播間設在謝英凱老師的辦公室內
改變空間的“尺度”
“舊改”之“更新”視角

治愈,字典上的定義是“溫暖人心、凈化心靈、自然療愈”。而在謝英凱的理解中,治愈更多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尺度,一種親近、舒適、帶有溫度的信任感。都市快節奏的生活,釋放著巨大的壓力、拉大著人們的距離感,而疫情的爆發又瞬間將城市推向另一極:寂靜“空城”。


設計的治愈力量,就存在于此:打破并重建房子的原有“骨骼”,讓人在空間中得以自由穿梭并產生嶄新的連接。

在2017年“無界之居”項目中,謝老師參考吉隆坡雙子塔的靈感,把這座百年老宅內在的重重“界限”全數打破,被封存了百年的孤獨小空間第一次創建新的聯系。“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做了‘挖墻腳’的舉動!”

通過奉獻自己的“人生第一次”,這座見證了世紀風雨的小洋樓,變成一個極具美術館氛圍的城市“庭院”。錯落分布的功能區、功能多樣的定制家具、互通互聯的樓層空間,讓這個花了一輩子時間認真生活的書香門第,在更現代、更便利的空間中開始“新的百年故事”!

△ 業主贈予謝英凱老師的禮物
老先生美國求學時的設計手稿原件
創造記憶的“溫度”
“舊改”之“引導”視角
回顧四次“夢改”,謝英凱的足跡都未離開過廣州。“為什么只選擇這座城市?”謝老師解釋說,一方面是自己的“老廣”身份,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廣州具有獨特的人文印象。

作為最早開埠的通商口岸,這個“西來初地”有著兼收并蓄的特性,舶來品與在地文化共生共榮,從日常生活到建筑都可略見一二。這也讓廣州有著國內城市難得的包容性,可新可舊、可進可退,靈活而從容地生長著。


在2019年“和光之居”項目中,這種特性得到充分的體現。“不同于前三次改造,這次的業主是非原生家庭,他們并沒有生于此、長于此的回憶,我們希望通過改造讓小倆口可以在這里創造未來的記憶”。

謝英凱老師在闡述設計理念時說到,這次“舊改”還有著引導性的意義,引導他們更好地融入老城街區的生活、引導周邊業主可以體驗到更好的改造方式、引導老城改造更當代的設計可能。

而這座房子改造的核心需求,是“要有光”。通過規劃功能區間、改造空間布局、調整內在動線,這座曾經的危樓變成了一個高低錯位的托斯卡納式洋樓。

同時,為了避免“共窗”的尷尬以及滿足城管的要求,建筑整體又讓出了好幾個平米的空間。不爭不搶的平和,似乎也在低調傳遞著廣府文化的另一面:和而不同,美美與共。
共享生活的“包容度”
舊改”之“探索”視角

=
謝英凱老師在講述中,也屢屢提及自己做設計時關注的“公共性、開放性、趣味性”,尤其是商業項目中,“我們也在朝社區化的公共性方向思考,借此為商業體所處的社區、為當地城市帶來治愈效果”。有時,看似微不足道的改造與更新,可能產生更多溫暖人心的人情味。


在今年新接手的改造專案中,業主希望將廣州解放北路的老房子改造成一個集住宿和社交的文化地標。“舊改”的網紅化探索,需要滿足消費者的“獵新”好奇心、空間資源的稀有性以及“僅此一份”的社交體驗,才可能讓網紅“長盛不衰”。為此,謝老師以“游園·居夢”為空間命名,通過多種業態的融入,打造一個集藝術體驗、生活美學、居住和娛樂為一體的沉浸式體驗“網紅”IP空間。

全開放的體驗中心是項目的爆點、半開放的美學館和娛樂中心是帶動人氣、增強互動的區域,而借此也能為隱私化的共享公寓帶來可觀的人氣和關注度。不同業態彼此穿插,讓空間更有意思、也同時得以承載生活必須的溫度和人的需求。
?
空間須得有“善意”,而這一想法也驅動謝老師發起了“七+5 公益設計組織”,探索以公共利益為驅動、設計所擁有的力量邊界。

沙浦村的改造、城市公廁設計展等案例,可以看到他們的實踐正在逐漸對城市公共空間產生著不可小覷的影響力,這也貼合著謝英凱老師從業以來的愿景:致力于讓每個人的生活更美好!


設計師公開課
互動Q&A
Q1 “舊改”項目中,什么是可以“修舊如舊”、什么是要完全摒棄的?
謝英凱 這確實是對設計師責任心的一種考驗,如何篩選是一道難題。一般來說,建筑結構狀況良好的話,我們都不會拆掉重建。但多是磚木結構的老房子容易受到白蟻侵蝕、無法修復,這就要引入新的現代材料來替換了。設計師不能貪圖方便而全部重建、也不能一成不變而全盤接受。
Q2 作為廣美的導師,您對設計專業的學生有什么要求呢?
謝英凱 我每年的課程主題是“改造與更新”,而通過多年與學生的溝通,會發現大家都有非常宏大的抱負、想做“大事”。但我希望傳遞給學生的一個態度是:克制自己。“舊改”不是說直接推倒、然后重建一個視覺化效果極佳的建筑。設計師需要了解“改造”的概念以及它的社會價值,建筑能為居住者帶來什么樣的未來可能性,要把握好改造與更新的尺度。我希望自己的學生,除了具備足夠的設計能力以外,還要有一定的欲望控制力,要關注使用者的實際需求、平衡公共利益等,不能把“改造與更新”變成表現自我的過程
Q3 改造后的建筑如何與周邊街區融合?是否擔心“違和感”的產生?
謝英凱 “舊改”融合的角度,是需要思考,并不是說西關的老房子就一定要有青磚、趟櫳門。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傳統的西關實際上已經逐漸消失。因而,融入更多是在做引導,通過在老城中置入一個好看的新的樣式,讓周圍居民感受到“美”的可能性,從而引導他們向這個方向靠攏。所以,我自己也希望盡量能多做這樣的案例,給社區鄰居一些參考與引導,這才是“改造與更新”的出發點,而不是堅守原有、一成不變。即便是采用原來的設計,也是在考慮了功能與需求的前提下引入,而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模仿。
Q4 您的從業經歷中,曾經拒絕過客戶的什么要求嗎?
謝英凱 無論是商業項目還是住宅項目,其實我們或多或少都拒絕過客戶的一些要求,而這些“拒絕”更多是根據項目的調性以及需求進行的調整,而對客戶的初衷有所改變。比如西安蘭博基尼體驗中心這個項目中,客戶本意是做一個只有500㎡的接待廳和2個樣板房。











△ 西安蘭博基尼體驗中心 項目效果圖
但我提出,想要體現這個大品牌的IP價值,更應做成一個5層面積、具有社交功能的空間,進而把這個空間變成品牌的銷售中心,讓品牌的目標客戶更好地了解“蘭博基尼”這個品牌背后的邏輯。
驚喜彩蛋
謝英凱的辦公室
△ 謝英凱老師親自上陣
辦公室里講個“古”(粵語“故事”之意思)






